專利技術

固態硬碟儲存方式大不同

因為SSD使用快閃記憶體來儲存資料,電路特性會產生三個傳統硬碟所沒有的限制,這也導致SSD和硬碟儲存方式的差異。

首先,資料不能重複寫入。在快閃記憶體上最小的儲存空間稱為一個Cell,一個Cell可以儲存一個位元的資訊,可以是1或0,這就是所謂的SLC儲存方式(Single Bit per Cell)。若要寫入新資料,必須充電來清除這個Cell的電位資訊以後,才可以重新寫入。不像硬碟磁盤上記錄資料的磁性可以反覆改變,也就說可反覆將資料寫入磁盤上同一個位置,達到重複寫入。另一種快閃記憶體技術MLC(Multi-level Cell),也是一樣在一個Cell上用不同電位來儲存2個位元的資訊,同樣也有不能重複寫入的特性。這是硬碟和SSD儲存方式第一個不同點。

第二,快閃記憶體刪除資料的方法也和硬碟磁盤不同,必須採取「逐一寫入整批抹除」的作法。

SSD寫入資料時最小的單位是Page,一個Page依SSD採用的快閃記憶體而有不同,可以是2,048、4,096或8,192Bit等,每次可以寫入1個Page的資料。但是,抹除資料時無法一次抹除1個Page的資料,而必須一整批Page同時抹除,這個整批抹除的單位就是Block,1個Block通常是64或128個Page,也可以更多如128或256。

基本原則是,寫入時每次1個Page,抹除時則要每次1個Block。因為每次最少要抹除1個Block,即使這個Block只有寫入了幾個Page的資料,SSD還是會一次抹除這個Block中所有Page的資料。因為必須採取整批寫入的方式,所以SSD的抹除速度會比讀取速度慢很多。

若是要更新某一個Page資料的作法也相當繁複,必須先將整個Block中記錄的資訊取出,存放到快取記憶體中,再更新這段快取記憶體中的資料,最後再逐一將Page資料寫回這個Block中。

最後一個特性是快閃記憶體寫入資料有次數限制,例如有的快閃記憶體的電路特性可以寫入10萬次。當一個區域寫入次數達到這個限制以後,就無法再寫入,成為壞死區域(Bad Sector)。為了延長SSD的使用壽命,就必須避免寫入集中在少數區域,讓寫入資料平均分配到每一個Cell上。

用FTL中間層 解決快閃記憶體的儲存限制

因為快閃記憶體這三個特性,所以,SSD採取了一種和傳統硬碟截然不同的存取架構,在檔案系統和實體資料儲存層之間,增加一個FTL層(Flash Translation Layer),FTL層會負責提供檔案系統和實體資料層之間的對應,讓作業系統仍舊看到和硬碟一樣的檔案系統。但是在實際儲存資料時,FTL層會將資料分散到不同的位置儲存,避免寫入動作集中在少數區域。

雖然SSD底層的實際寫入機制和硬碟不同,但FTL會模擬出像硬碟一樣的檔案系統,讓作業系統用同樣控制硬碟的指令,來控制SSD的寫入。

因為FTL層會移動資料實際存放的位置,這會造成資料覆寫的效果和傳統硬碟不同。

在傳統硬碟上,作業系統可以知道資料實際寫入的位置,若要覆蓋原來的資料,就在相同位置寫入資料。但是在SSD中,作業系統以為自己寫入相同位置的資料,但FTL層可能將第二次覆寫的資料,儲存到SSD中其他位置,而沒有蓋掉原來的資料,導致在SSD中無法透過資料覆寫來刪除原有資料。

還有另一個造成資料不易刪除的原因,是廠商特別為SSD設計的資料抹寫方式TRIM機制。因為SSD必須整批寫入的特性,導致抹寫速度遠比讀取速度慢。減少實際寫入的次數,除了能延長使用壽命也可以提高SSD的存取效能,所以,廠商讓SSD的TFL層先對需要刪除的資料加註記號,而不實際進行刪除,等到這個Block中多數Page的資料都需要刪除時,才真正實際抹除這個Block。

例如SSD要刪除大量小檔案時,若每刪除一個檔案就要抹除一次,一個Block可能需要抹寫數十次。改用TRIM的作法以後,可以逐次將需要刪除的檔案標記下來,等到系統有閒暇時再一次抹除。這樣的作法,更讓資料在SSD中實際存活的時間更久,甚至是,作業系統以為資料已經刪除,但實情剛好相反。

FTL是黑盒子 隱藏資料遺漏的隱憂

吳晉賢表示,FTL層就像是一個黑盒子,將作業系統的檔案系統和實際寫入動作隔離,作業系統不知道盒子裡會發生了什麼事情。

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VSL研究團隊正是打開這個黑盒子以後,發現了SSD會有資料無法刪除的隱憂。

NVSL研究團隊購買了12款常見的SSD,容量從32GB到120GB不等,包括使用MLC和SLC快閃記憶體的產品。他們自製了一個快閃記憶體讀取裝置,來避開FTL層的控制,直接取得實際儲存在快閃記憶體中的資訊,再測試各種不同的資料刪除情境和作法,來比較FTL層的影響,找出SSD資料刪除的問題。

我們SSD抹除的專利技術,可徹底抹除硬碟中所有資料,其安全性已通過多個國際級與國家級單位的認證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