裝置再利用與資料銷毀:安全與永續的平衡

撰寫:SINT 芯特科技|資料來源:公開報告與研究

前言

若沒有資料銷毀,回收就是風險轉移;若只有破壞沒有循環,再利用就會失去經濟與環境意義。要同時滿足 ESG 與資安,企業必須把「裝置再利用」與「資料抹除」設計進同一套流程,本篇提供標準、工具與稽核觀點。

1 外接儲存裝置處理與檢測

一、為何需要標準化的銷毀流程|快閃儲存媒體(如 SSDUFSUSB)因磨損平均與控制器機制,傳統單次覆寫未必可靠;HDD 則需依磁記錄密度調整覆寫策略;行動裝置受 SoC 與安全模組限制,建議採用裝置原生安全抹除(如加密擦除、出廠重置後再進階清理)。因此,沒有一種萬用做法,標準化是唯一可稽核與可複製的方式。

二、NIST 80088 與 ISO 27040 的實務|可將媒體處置分為三階:清除(Clear)、淨化(Purge)、銷毀(Destroy)。企業可依機密等級、媒體類型與再利用價值選用不同方法,例如:企業內部再部署可採 Clear Purge;外部轉售或法規嚴格者建議 Purge Destroy。關鍵在於產出可驗證的紀錄:序號、演算法、時間戳、作業人員、結果判定(Pass/Fail),並以雜湊校驗或隨機抽驗佐證。

2 硬碟物理粉碎示意

三、流程設計(從進場到出場)

1.          進場登錄:掃描序號/IMEI、拍照、綁定資產單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功能檢測:自動化測試 CPU/GPU、儲存、相機、無線、感測器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資料抹除:依媒體與機型套用腳本。

4.          驗證:重啟檢查、抽樣比對、隨機塊讀寫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 分級整備:外觀/電池/螢幕等級。

6.          出場附檔:抹除證書、檢測報告、保固條款。

7.          追蹤與稽核:雲端留存、API 查核、客戶下載。

四、代工與平台協作|對大型零售與營運商而言,與第三方 ITAD 協作可在旺季確保產能。但需以 SLA 衡量「單機處理時間、成功率、回報延遲、證書與報告格式、故障件處理」。同時將安全指標(如抹除失敗率、抽驗不合格率、稽核缺失數)寫入 KPI,杜絕只追求數量的短視行為。

五、永續與資安的共同語言|把「每成功再利用一臺設備等同減少一次生產」轉換為碳排式量化指標,對管理層說服力更強。當資料銷毀是再利用的前提,品牌能在行銷上主張「安全翻新、負責任循環」。對用戶而言,當他拿到的不只是手機,而是一組可驗證的檢測與抹除證明,信任的建立就能跨越價格與地域。

結語

裝置再利用與資料銷毀看似衝突,實則互補。把兩者設計成一條以資料為中心的流程,企業才能既符合 ESG,又能真正降低安全風險。下一步,建議從標準化腳本、證書自動化、雲端追蹤與抽驗制度四個面向開始,三個月內就能看到可量化的改變。

© 2025 SINT All rights reserved.